华体会体育“你们还记不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样子?那时你们还是小班孩子,总是哭哭啼啼的。现在你们要升中班了,马上要照顾新来的弟弟妹妹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那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我爱你们一样,爱护弟弟妹妹的!”
今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一幼”)即将毕业的大(2)班孩子毕瑞泽,带着即将升中班的刘禹萱和张俊喆,观看了他们刚入园时的视频片段,并嘱咐他们要担起照顾新入园小班孩子的责任。
这是一幼的“家庭日”活动。在一幼,从入园开始,小、中、大班孩子都要3人结对,组成“家庭”华体会体育,3年里相互陪伴,共同活动,一起成长。
孩子们在无数个类似“家庭日”的活动中,既保持了天性,又发展了社会性。而这正是一幼25年来对“绿色教育”终极目标——实现顺天性与立德性统一的追求。
一个孩子带了两只垂耳兔来到一幼,孩子们都很喜欢。与兔子互动时,孩子们萌生了为兔子“盖房子”的念头。一组孩子想用砖头给兔子搭建“三室一厅”,另一组想用一只大木箱给兔子搭建一座“别墅”。教师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索,最终生成了“兔子的房子”主题活动。
在一幼,像这样基于孩子兴趣与需求生成的活动,多得数不过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幼教师就发现,在自主状态下,孩子们会有许多主动探究行为,比如观察螳螂产卵、发现木耳生长……
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才是对幼儿生命本质的尊重。基于此,1998年,一幼提出了“绿色教育”的理念。教师还从庄子思想中找到了“天放”的说法,它很好地概括了顺应幼儿天性、尊重教育规律这一“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
自此,一幼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顺应孩子天性的自由乐园。一方面,一幼将大自然的生机引入幼儿园,户外场地去硬化、去平面、去单一,材料可移动、可组合;另一方面,把孩子如种子般撒向自然,开展一系列亲近自然的活动。同时,生成一系列以孩子兴趣发展为导向的小组项目课程和个别化课程。
但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同时,一幼也一直在叩问,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意识到,已有的探索,更多是对教育手段的追求,而教育还应有更深层次的价值追寻。最终,一幼又从国学大师钱穆那里找到了“尽性成德”的思想。它与庄子的“天放”之说融合,“自然天放,尽性成德”的绿色教育精髓呼之欲出: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同时,让他们在群体中和谐共处,实现社会性发展。至此,绿色教育内涵更加辩证丰富,更准确地体现了幼儿成长的应有路径。
基于此,一幼以“文化渗透”为线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绿色课程,解决了顺应天性与立德树人割裂的问题。
比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一幼在小班阶段预设了“尝一尝真好吃”“小汽车嘀嘀嘀”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美食、文明交规等;中班阶段预设了“凤凰岛是我家”“海洋世界真奇妙”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了解海洋文化等;大班预设了“我是中国人”“劳动真光荣”等主题活动,让幼儿萌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情感。
以“我是中国人”活动为例,一幼教师带着孩子们了解中国喜庆民俗、民间艺术,并将书法家、剪纸传承人、京剧大家等请进幼儿园,同时开展民族大联欢活动。
在一系列富有文化味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情怀,变得尚自然、慧生活、有爱心。同时,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包含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个别化课程的“绿色课程”,也从一幼的土地上一点点“长”了出来。
今年春季刚开学,一幼石油大学分园中(1)班周彤彤、赵春苗、曲育娇三位教师,就已选定了这学期各自要负责的课程主题。一学期中,她们将按照“收集主题实施资料—设计主题实施方案—集体研讨审议—确定最优方案”的步骤实施课程,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得开心、玩得有意义。
经过多年探索,一幼于2000年建立了自己的园本课程。但园长邵瑜发现,按既定思路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下降,课程实施成了从文本方案到实践活动的简单复制,缺少创造性再建构。
“在没有与孩子们一起穿越一个个鲜活的课程故事前,课程并不真正属于自己。”邵瑜坚信这一点。基于此,一幼提出了“玩活动”的课程再建构理念,试图在课程实施中突出幼儿与教师共同的经验和体验。
为玩转活动,一幼尝试实施主题项目管理,即以每个主题为项目单元,教师根据各自兴趣与特长,成为某个主题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要在原有基础上对主题进行改造、完善,形成新的主题实施方案。
以“六一”活动周为例,一幼原有的课程方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板块,如美食日、科学日、玩水日……但在“玩活动”理念指引下,主题项目负责教师要结合每一届孩子的兴趣与需求,重新建构主题实施方案。比如,去年的“六一”活动周,一幼让孩子们自主讨论想玩什么,并最终统计、投票、论证,确定了科学嘉年华、欢乐水世界、玩转色彩、童线个主题。今年,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六一”活动周又增设了水枪大战、帐篷奇遇华体会体育、国风日等活动。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希望孩子们沉浸式地体验活动,自然而然地收获经验,获得全方位发展。比如,在“科学嘉年华”活动中,大班孩子带着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根据路线图进行闯关游戏,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规则意识、合作能力、责任感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又如,在“民族大联欢”活动中,班级中每个孩子都会穿一个民族的服装,教师带着孩子们做与每个民族相关的游戏,每天的午餐都体现某个民族的特色……在这种持续、深度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服装、风俗、饮食等,也慢慢萌发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
“‘玩活动’让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变成了一种沉浸式体验,知识、情感、价值观也润物无声地进入了孩子们内心,最终实现了‘顺天性’与‘立德性’的统一。”邵瑜说。
为监控主题实施质量与目标的达成,一幼还通过一日五巡、主题环境材料检查、活动方案审阅、听课评课、半日活动跟踪等方式随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在每个主题实施接近尾声时,项目负责人还要对主题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修改意见,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通过“玩活动”,一幼构建了“开发—审议—实施”三位一体的绿色课程实践机制,使园本课程实施从简单复制到创造性建构,也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了多元发展。
一年秋天,一幼的柿子熟了。一次巡班,邵瑜发现,园里的厨师正在像往年一样摘柿子,准备加工后分给孩子们吃。那时,一幼正在为寻找适宜的课程开发路径所困,课程资源多是借鉴南京、上海等地的教学内容,缺少一幼自己的味道。
看到眼前的景象,邵瑜灵机一动:如果把这件事交给孩子们会怎样?于是,邵瑜叫停了厨师,召集大班教师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教研,预设了摘柿子活动。在摘的过程中,问题来了:只能摘到低处的柿子,怎么办?教师就和孩子们讨论,可以用棍子,可以做梯子,可以把地面垫高……下午离园时,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工具。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工具,玩得不亦乐乎……
教师突然发现,仅仅是摘柿子这一个小环节,就让孩子、教师、家长形成了一个课程建构共同体。第二年,“柿子熟了”主题进入一幼的预定课程。这是一幼课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一幼注重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幼发现,新的课程建构路径,撬动了一幼环境的改变。比如,为实施“柿子”主题课程,每一所分园都种下了柿子树。而环境的调整,又促使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生发更多新的课程内容。比如,最初的摘柿子活动又延伸出了数柿子、称柿子、捂柿子、吃柿子……
在环境与课程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一幼最终形成了以“环境—课程—文化”为内循环的园内课程实施生态圈,幼儿在“圈”中自然成长。
在课程建设中,一幼还将“全环境育人”理念纳入其中华体会体育,沿着“目标确定—资源调查—价值筛选—课程构建”的路径,挖掘并引进与幼儿经验契合的社区、家庭资源,将幼儿置身于多元环境中,丰富幼儿园的课程。
作为滨海城市,青岛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渔村。为“解密”渔村与渔民的生活,在家委会的牵线下,一幼的孩子们来到凤凰岛渔村。他们分成渔民采访组和渔村探秘组,询问渔民的生活、了解渔村的传说、参观扇贝养殖基地……
回到幼儿园,教师蒲倩倩在原有户外环境资源基础上创设户外海洋区域,提供大型木船、帆船、渔网、水管等,孩子们玩起了拉网捕鱼、帆船比赛等游戏。孩子们还以“护海小卫士”的名义,给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治理被污染的水域。
由此,一幼形成了以“家庭—社区—幼儿园”为外循环的园外课程实施生态圈,并与园内课程实施生态圈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绿色课程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以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为核心,营造了幼儿与环境、课程、文化和谐相融,家庭、幼儿园、社区生态共育的氛围,为顺天性、立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邵瑜说。
每一种优秀的教育实践模式,都在通过长期努力,创造性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处于起始阶段,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发展适宜性的学前教育,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显得更为重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长达25年的“绿色教育”课程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团队的内心坚守、专业智慧和创新勇气,在当下幼教界的改革中熠熠生辉。
绿色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融合儿童“天性”和“德性”作为自己的独特追求,并在不断变幻的理论思潮中始终坚守这一立场,不盲从、不退缩,展现了“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改革境界。他们认为,“顺天性”是教育的起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持。这些观点听上去没什么新奇,因为这是当下幼教界的共识。但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停留于此。于是,教师预设了各种活动进行文化浸润,引导幼儿了解中国文化,萌发“五爱”情感,达成教育目标。在一些充满浪漫的儿童中心情怀的人看来,“顺天性”或许应该是幼儿园唯一的选择,预设、集体活动、教师指导等都是在阻碍孩子发展。绿色教育截然不同华体会体育,它富有魅力的辩证立场,给我们很多惊叹和思考。
那么,如何实现“顺天性”和“立德性”的统一?是一个活动重在“顺天性”,另一个活动重在“立德性”吗?还是在一个活动中将“天性”“德性”以不同的比例安排在一起?显然不是这么僵化。绿色教育把游戏精神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创生了“玩活动”这种课程实施路径。这个“玩”,是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是不同年龄班幼儿一起玩,是教师和幼儿与家庭成员、社区人员一起玩。玩的内容丰富多彩,玩的空间园内园外皆可,玩的时间一般持续数周。为保障“玩活动”的效果,教师要全程密切观察,不断进行课程审议,保障教师的活动预设目标与幼儿的兴趣生成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玩活动”深入持续开展,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全环境育人”的绿色教育生态圈。园内的一切资源,包括柿子树、兔子笼、压水井、小石头,甚至教师孕育宝宝、外地客人来访,都可以引发深入的探究活动。园外则具备更广阔的资源,各个家庭、社区基地、博物馆、小渔村、各界人士也都以不同的形式被纳入绿色教育课程。每个参与绿色教育的人,都有着充足的幸福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都在自觉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原因就在于,绿色教育理念已抵达内心,成为所有人行动的准则。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华体会体育、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郁金香花以其特有的徇烂多彩,娇艳妩媚地高雅身姿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其花也像牵牛花一样,白天舒展开美丽的花瓣,迎风起舞,将最美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到了夜晚又好像害羞的姑娘逐渐收拢起多彩的花衣,以待朝阳升起时再一次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