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是玉米秸秆处理最为集中的时候。此前,记者在米易县丙谷镇芭蕉箐村的一家秸秆回收综合处理中心看到,一辆辆满载着玉米秸秆的农用车辆依次驶入,称重、卸货,现场秩序井然。
回收后的秸秆经过粉碎、发酵等一系列工艺处理,便制成了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还田后,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原本秸秆在田间堆放所带来的病虫害增多等问题华体会体育,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土壤,促进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能源安全等,持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2022年11月,芭蕉箐村秸秆回收综合处理中心建成投入试运营,设计产能15000吨,年消耗秸秆7500吨以上。换个说法就是,1万亩早春蔬菜田的所有秸秆都能够消纳处理掉。
芭蕉箐村村民罗太军说,以前秸秆都是焚烧,禁止焚烧后,秸秆就堆在田里,第二年又挪开。如今,这里修起了秸秆回收综合处理中心,可以马上把秸秆运过去处理掉华体会体育,“没有了堆积的秸秆,田里病虫害也少了。”
自2018年以来华体会体育,我市相继开展了三次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调整,分阶段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了《攀枝花市农膜减量整改实施方案》《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制度》,持续强化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再利用工作。
截止到2022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8%,并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农膜回收网点达到294个,回收量2649吨,回收率达84%,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之一。近日,在位于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大龙潭村的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经过“测土配方”施肥后的番茄长势情况。
该点位作为“测土配方”试验示范点,设置了配方施肥区、常规施肥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区等。在这里,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作物种类开展定向的施肥配方,试验成熟后将面向农业种植户进行推广。
仁和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忠华说:“通过实验对比,监测点的施肥比常规施肥区肥料少用30%左右华体会体育,产量却比常规施肥区增加10%左右。现在已经初步确定了番茄的施肥配方,准备面向全区种植户进行推广华体会体育。”
该点位的一旁,是我市唯一一个省级“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该监测点通过设备传导,可以及时有效地综合分析土壤墒情、肥情、环情及地情,并进行反馈,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职能部门可以及时解决。
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巫和义介绍:“该监测点主要是探索配方施肥方法,推广新型种植模式,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和新型农膜的利用。这个监测点每天要上传288组数据到部里和省厅的系统里面,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上面就会根据情况向相关部门反馈信息,便于作出应对处理。”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统防统治、社会化托管服务等节本增效方式,持续推广杀虫灯、色板、性诱剂、食诱剂诱杀和物理阻隔等“四诱一隔”、植物免疫诱抗及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农药使用量从2018年的1214吨下降至2022年的886吨,化肥施用量从2018年的28018吨下降至2022年的20899吨,农药、化肥实现连续5年减量,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车东洪吴晓龙程礼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