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这里聚集的工业门类多达39个,相当齐全。其中,一些原本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正向“绿”而行,在一场“绿色赶考”中实现升级。
当记者来到淄博这家年产700万吨的水泥企业时,一场生态环保的“期中考试”刚刚结束。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淄川分局工作人员韩旭告诉记者,和粉尘相关的PM10数据,水泥厂测出来得比城市公园的还要好,整体监测结果还不错。
绿色环绕的亭台水榭,色彩鲜艳的墙面“外衣”,让人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色竟然都来自水泥厂。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水泥园区,是如何变绿变新的?技术人员带记者来到了生产线控制中心。
山东能源东华科技生产主管单超说,煅烧水泥主要依靠煤,但他们尝试向水泥窑炉中投入绿色能源——氢能。通过监控曲线可以看到,随着氢能用量增加,煤用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所下降,“这说明氢能可以替代煤用作燃料,也可以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当地第一家尝试用氢燃料替代煤炭的水泥企业,他们最开始还有点摸不准氢燃料的“脾气”。于是,企业联合高校等机构,进行科研攻关,利用液氨作为储存介质,解决了氢气储存难的问题;借助一系列算法模型和“工业大脑”,实现了对氢气燃烧速度的有效控制。
这个氢燃料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朱维源告诉记者,水泥窑炉里有各种原材料,就像烹制一个很复杂的菜肴一样,在什么时候投入氢燃料、在什么位置投入、投入多少量,都是非常考究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现了既降低碳排放,又产出高质量的水泥华体会体育。
在交货环节,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这里的每张出厂检验报告右上角都有一个绿色二维码。扫一扫就会弹出产品的碳足迹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哪个环节碳排放占比最大等,都一清二楚。对于一个高排放的行业来说,展示这样的数据需要勇气,也显示了他们减排的决心。
山东能源东华科技总工程师朱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氢能应用之后,企业一年可减少煤炭用量18000吨,相当于3000户家庭冬季取暖一个月的采煤用量。同时,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0吨以上,相当于10000辆小汽车跑100公里的碳排放量被抵消了。
对于淄博的重工业企业来说华体会体育,减煤降耗低碳发展,只是转型的第一步,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终极目标。记者在调研时还发现,老工业城市现在产出的工业品越来越新。
距离本地最热门的烧烤店不到5公里,有一个今年刚启用的“淄博国际会客厅”。淄博市贸促会会长李秀清介绍,这是一个集中展示淄博高端制造和特色产品的地方,设立了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不同展区,吸引不少游客和采购商前来“打卡”参观、洽谈合作。
但记者在参观时感到困惑,之前采访过的水泥企业为什么在这里被放到了“新材料”展区?带着好奇,记者又回到了这次调研的起点——东华水泥。
在企业的展厅里,工作人员把记者引向一张产业链谱系图。最基础的石灰石,既可以是水泥的生产原料,还可以根据石头的钙含量和加工深度,延伸出氧化钙、碳酸钙、纳米钙等各种各样的下游产品,用于食品、医药、电子等几十个领域。产品链条每往下延伸一步,价格就要翻上几倍华体会体育。
山东能源东华科技董事长张全说:“我们最初的产品就是用石灰石加工成水泥,市场上一般卖到二三百块钱一吨,现在我们把这种高钙石分解出来,做成食药级、纳米级的碳酸钙,这样一来,产品在市场上卖到两三千块钱一吨,十倍以上的增值。未来,我们就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水泥企业,而是一个生产新材料的科技型企业。”
为了加快完成这种转变,记者注意到,企业的名字已由“东华水泥”变更为“东华科技”。新的钙基新材料产业园也在加紧建设,这将是一个零购电、零排放、零排废、零化石能源的工业园。
“我们的能源来自光伏和风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完全捕集和再利用,整个钙基新材料产业园做的是绿色循环经济。”山东能源东华科技总工程师朱波说。
企业还依托山东理工大学等机构,攻关钙基材料新技术。原本“平平无奇”的石头,经过精细加工变成食品级的碳酸钙,应用到蛋白粉、钙片、发酵粉等产品的生产中。能用的石头变成了“能吃”的石头。
山东电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袁国梁说,淄博是重要的陶瓷产地,企业以前多是生产传统的建筑陶瓷,现在主要研发生产防静电、防火防爆的功能性新材料。
记者还注意到,当地原本做普通玻璃的厂家,通过技术创新,开始做太阳能电池板用的导电膜玻璃;传统的造纸企业,现在转型做装饰用纸、电子元器件包装用纸等等。
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魏新军说,淄博主要是立足老工业城市的实际,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转型,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了80%以上,有一大批传统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发展。
在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唐海军看来,传统产业是淄博发展的根基,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正因为有了几千亿传统产业这样深厚的根系基础,才能不断地长出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开辟新的赛道。
不光是一条产业链、各自产业上的纵向升级,记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前后左右”多条产业链上的协同升级,也是淄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记者来到淄博一家纺织企业,工人们正利用“尼龙66”为法国客户赶制一张50000米的布料订单。“尼龙66”是化工领域的新材料,因为弹性好、强度高等特点,可以用来制作帐篷、冲锋衣等产品。他们说,就在一年前,就算这样的订单送上门,他们也比较谨慎,因为“尼龙66”这个原料以前主要依靠进口,交货时间比较长,怕耽误订单交付,但今年,“尼龙66”在供应方面有一些新突破。
驱车1小时,记者随后来到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尽管国内企业早就掌握了“尼龙66”的生产工艺,但生产它的关键性原材料“己二腈”华体会体育,一度只能从国外购买,这样的窘境被这家化工企业打破。
中国化学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峰说:“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己二腈‘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线’顺利投入量产,由此带动下游企业的发展,像纺织、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从中受益。”
上游原材料企业攻克核心技术,下游各类生产企业就能拿着新材料做新产品,“一家创新”带动“N家更新”。
电机被称为工业生产的“心脏”,电机上一般都有传感器。技术人员说,这里的160多台电机都联上了网,每时每刻产生的数据除了实时传送到厂区中控室,还同步汇集到10公里外的一家企业,因为那里才是设备运维的“超强大脑”。
不过,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用“制造企业”来形容他们现在已不太准确。副总经理栾兴存说,他们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这些设备连接到平台上,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现在不光卖电机,也开始卖服务,这一块的增长每年都在30%以上。
电机制造企业转型做服务,辐射的是水泥、钢铁华体会体育、电力等多个行业。通过设备托管,这些电机多的工厂,既可以提高机器的运行效率和能效水平,还可以节约单独组建运维团队的人力成本。
在淄博,这样相互嵌套的产业升级还有不少,一个套一个,一个接一个。城市中产生的危险固体废物卖给建材厂,既做环保焚烧处理,又为工厂窑炉提供可靠的燃料;建材厂生产排放的余热,又输送给隔壁的陶瓷厂用于供能,从源头上减少煤炭使用。
在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韩俊波看来,淄博产业齐全、企业众多、产品多样,企业产品之间互为原料、互为上下游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就是一个点的突破,很可能就会带动一大片的创新。这些年来,企业创新不断涌现,这些创新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带动,此起彼伏,从而带动了全产业的转型升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