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曾经的黄色沙土地,如今成为拱卫京津的绿色生态屏障。63岁的林业育种工人袁德水,在深山区坚守46年,培育的种子播撒到“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区等重大项目工程,见证了中国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水青山,成为林业产业大国。
“44年前这都是的黄色沙土地,一片荒芜,根本就没有几棵树,你们看现在这山上都绿了,还建成了华北落叶松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等功能区……”8月31日,袁德水给参观学习的林业人员讲授沙地育种基本事项。
袁德水生长在河北省承德市沿坝地区的小山村,从小目睹过风沙肆虐时淹没了家乡很多农田庄稼和草木、吹跑了山鸡和野兔的场景。18岁参加工作,袁德水成了一名育种技术员,这为他投身防沙治荒增绿搭建了实践舞台,更是成为他一生为止奋斗不止的青山梦、绿色梦。
林木遗传育种是一项烦琐复杂、枯燥乏味且费心费力的工作,加之建场初期工作环境差,生产生活条件简陋,忙起来五六个月都不能回家,与袁德水一同参加工作的五六十名同事先后离开队伍,最后只剩下他一人。
1979年12月,刚参加工作两年的袁德水为获得落叶松良种基地种子园优良家系的性状稳定性数据,冒着刺骨的西北风,肩扛标杆、手握卡尺,在零下32℃低温中在深山里进行优树遗传性状测量调查。为方便记录,他全程徒手拿着仪器测量,用时不到5天完成了近一个月的任务量,记录下几千个调查数据。由于裸手时间太长,冻伤了右手食指,造成指甲脱落,至今仍有伤痕。
46年里,他共记录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档案材料386卷,合计1.52万页420余万字,加夜班时间累计达到7.5年工作日,而这些基础档案,为选育优质良种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
“为能收集到品质优良的杂交育种材料,我先后去过辽宁清源县大孤家林场、黑龙江林口县清山林场、湖北恩施长岭岗林场华体会体育,采接穗,采花粉,然后运送子代苗木回来进行人工控制授粉,生怕错过了授粉期影响到选育进程。”袁德水说。
20世纪80年代初,他多次往返于海拔1600米至2780米的驼梁山、恒山、小五台山等华北落叶松分布区,选择抗旱强抗严寒和抗风沙的优良种子资源。特别是面对海拔2870米高的小五台南台表面坚硬的积雪华体会体育,他采取上山爬华体会体育、下山滚的办法,吃烧饼咸菜和冰水,背负接穗往返三山之间,用时17天,爬山120余公里,将足够多落叶松优良种质源引种到基地,建成了第一代高标准华北落叶松种子园,其生产培育出良种在抗干旱华体会体育、抗风沙方面作用非常突出,很快被推广应用到北方干旱地区防沙治沙中。据统计,近10年种子园就为塞罕坝地区提供良种2000多公斤,助力沙地攻坚造林1万亩华体会体育,大大加速了塞罕坝的绿色发展进程。
“我记得特别清楚,1997年8月,在良种基地种子园新建过程中,只修了6亩就没钱了,剩下的便自己动手干,我还把14岁和12岁的儿子动员来干,我们父子三人挥汗如雨,仅用6天就在沙质地里修了2亩4.5米宽的环山梯田,建成了二代半落叶松种子园雏形,现发展到了第三代,感觉自己的努力付出还是值得的。”袁德水回忆。
今年已年过63岁的他仍奋斗在林业育种第一线,现为河北木兰林场龙头山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技术顾问、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主任,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木兰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青山追梦人”。46年来,他提供落叶松良种3.96万公斤,据保守估算,这些落叶松良种可在我国北疆沙地荒地造林绿化114万亩,与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面积相当。(王铁军 王宝雪)
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局办公室 局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bm37000013